查看原文
其他

“双非”高校走出“杰青”?要诀在这里!

今日话题:论文、项目、奖项,您还有哪些“亲测有效”的建议?

前不久,“教育这十年”“1+1”系列新闻发布会公布:超40%两院院士、近70%“杰青”聚集在高校。我们随之分析了《院士集聚的高校中,有哪些“双非”表现亮眼?》,紧接着后台有学者提出对“双非”院校“杰青”的关注,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作为每年国自然中的“重头戏”,是个人项目中,资助金额最高、获批率最低的一项,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据相关统计,2000年以后当选的60岁以下中科院院士中,获该项目资助者占到68.9%;在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成果中,由获该项目资助者主持或参与的达523项,占比80.6%。因此,“杰青”也被誉为“院士摇篮”,获得者本人及其率领的研究团队已成为我国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骨干力量,许多科学界举足轻重的大家,都曾是“杰青”获得者。他们凭借超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有的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科技奖项;有的完成了出色的成果转化……


前文提到,全国近七成“杰青”聚集在高校。而有关数据显示,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获资助人数约占93.41%,仅清北+华东五校的人数便几乎占据全员的半壁江山,那么此处出现的“双非”院校也再次成为“稀有物种”


“杰青”数量居众“双非”高校之首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有19人获项目资助,同样“杰青”数量大于10人的还有南京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燕山大学,分别是12、12和11人。然而,2021年度杰青项目的资助率仅7.65%。由于成为“杰青”的难度之高,大多“双非”院校想要拥有“杰青”非常困难,如何解决呢?


PlanA

达到“杰青”的成就

【效果⭐⭐⭐⭐⭐,难度⭐⭐⭐⭐⭐】


2021年8月18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的2021年集中接收申请项目的评审结果中,江苏师范大学石枫教授获 2021 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也填补了学校在该项目上的历史空白。作为这所“双非”走出的第一个“杰青”,我们来看一看她身上有哪些亮点。


个人履历如何?


据学校官网介绍,石枫教授1998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化学教育专业;2001-2004年在江苏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学习,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入校工作以来先后获得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总结:发奋图强,回报母校】


研究内容是什么?


石枫教授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手性杂环化学的研究,近年来聚焦于手性吲哚化学。针对手性吲哚化学的关键科学问题,该课题组采用了独特的研究策略——设计新型吲哚平台分子及其参与的催化不对称新反应,实现了具有挑战性的新型手性吲哚骨架的高效、高选择性构建,为手性吲哚化合物的应用研究提供了高效的合成方法学和丰富的化合物库。


该课题组还探究了该类反应的机制、催化模式、产物的生物活性和催化作用,发现了以2-吲哚甲醇极性反转为代表的吲哚新化学,推动了手性吲哚化学的发展,2020年受邀为国际知名期刊Acc.Chem. Res.作综述。


【总结:深入研究,敢于突破】


研究成果有哪些?


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石枫教授以通讯作者在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in.J. Chem.(中国化学)、ACS Catal.等业界公认的国际重要科技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刊物发表论文12篇;论文被引用6000余次,个人H指数45,入选Elsevier 2020高被引学者;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8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石枫教授先后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Thieme ChemistryJournal Award、Asian Core ProgramLectureship Award、新和成《中国化学》创新奖等奖项;担任《有机化学》期刊青年编委、Org. Chem. Front., J. Org. Chem.和Eur. J. Org. Chem.等期刊的国际编委。


【总结:成果丰硕,意义显著】


PlanB

获得“杰青”同事指引

【效果⭐⭐⭐,难度⭐⭐⭐】


如果直接向“杰青”努力显得目标过于远大,不如向自己身边的“杰青”同事看齐。一直以来,不断有“双非”高校通过引进“杰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队伍构成。


2021年12月30日,国际高分子材料领域知名学者,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郭其鹏全职加盟湖州师范学院。2020年以来,湖州师范学院已经引进外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2人、省级领军人才18人、博士级以上人才187人。


郭其鹏教授是湖州师范学院引进的首位国家杰青。在他青年时代,已担任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获得国家第二批杰出青年基金,是高分子材料学科全国首位获得者,入选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出国后获得德国洪堡学者、澳大利亚伊丽莎白女王学者称号,先后在德国弗莱堡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亚斯文本科技大学、迪肯大学等高校工作,来湖州师范学院前为迪肯大学特聘首席教授。


2022年1月7日,西安工业大学发布消息,该校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潘洪革教授出任《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主编(Editor-in-Chief)。这意味着,潘洪革教授已正式加盟西安工业大学。


潘洪革现任西安工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曾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自2007年至今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副主编(Editor)。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入选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国家重点人才计划特聘教授, 2016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浙江省电池新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和杭州市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为第五届(2003年)杭州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和浙江省“新世纪人才151工程”。


PlanC

接受学生的督促

【效果⭐,难度⭐】


如果“杰青”同事也不复存在的话……或者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导师培养成杰青?虽然这个方法很多人觉得是段子,但是某种程度上其实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基金委对杰青的要求是是45岁之前。从这些年的情况来看,能上杰青的人,普遍是30-40之间,最多四十大一点。卡年龄上的也是有的。但是无论怎么算,实际上用以申报杰青项目的前期成果,比如化学学科的JACS和Angew都是三十多岁发表的。而这些代表作文章,很多周期也很长。可能是一个或者几个博士四五年的成果。


因此,是真实存在:一个人报考了一个30多岁的教授的博士。辛苦了四五六年,发了几篇文章。然后毕业的时候,导师上了杰青。


有网友表示自己认识的一位杰青的团队里面,就有好几位青年教师是这样的。甚至该杰青做报告的时候都在讲这个故事:这篇文章做了好久,一作谁谁谁做了好多年没有结果。自己的经费当时都快花完了,就和学生说“你还是坚持做吧,做出来就能发文章,做不出来我的实验室关门大吉。”当然,最后这个文章成功发表了顶刊。学生毕业成为了该教授手下的得力干将,该教授也凭借这些成果上了杰青。


源:各高校官网、高绩、知乎、百度百科等


责编:Hannah

审核:Yolanda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超40%两院院士、近70%“杰青”聚集在高校!教育部发布!

院士集聚的高校中,有哪些“双非”表现亮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